全国服务热线:0471-5256697

立即绑定
考生类型:
普通考生  音乐  美术  表导  舞蹈  书法  播音与主持 
首选科目: 历史  物理  历史(蒙授)  物理(蒙授) 
再选科目: 化学  生物  政治  地理 
注意:未进行选科的考生,可根据意愿先进行预选,后期如需修改可以在个人中心中操作。
注册失败
忘记密码
下一步
重置成功
系统正在更新维护... (时间:2020年1月9日18:00-1月14日24:00)
学校介绍
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地处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首批28所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之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纺织院系合并组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截至2021年11月,东华大学有松江、延安路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有本科生14244人,硕士研究生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学历留学生705人;有教职工2320人,专任教师1416人。
优势学科
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第二轮双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第四轮学科评估:数学C+ 物理学C- 化学B- 科学技术史C 机械工程B 材料科学与工程B+ 信息与通信工程C- 控制科学与工程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土木工程C+ 化学工程与技术C 纺织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B 生物医学工程C- 软件工程B- 管理科学与工程B 工商管理B 艺术学理论C 美术学C 设计学B+
学校优势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材料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功能材料(7)、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7)、环境工程(6)、应用物理学(6)、日语(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轻化工程(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纺织工程(2)、服装设计与工程(2)
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电子商务、纺织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
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应用物理学
ESI1%: 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
院校水平
/双一流大学/211/保研资格/卓越工程师
转专业要求
时间:第二学期末 要求: 一、以下条件者,可自愿申请转专业 1、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校一年级学生(招生时有特殊规定的专业除外) 2、遵守校规校纪和《学生行为准则》,无违纪行为者 3、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无不及格课程者
大学发展历史
1951年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易名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上海纺织高专并入,更为现名
出国与就业优势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做学生满意的就业工作”的理念,形成了全校上下共同动员、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氛围。我校大力拓展就业市场,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我校推进“东华学子走进知名企业计划”,成立了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体的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从2002年成立以来每年召开委员会年会,现已发展委员单位百余家,成为我校学生培养、招生就业和科研合作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同时,学校与中国石化,宝钢集团,工商银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华联集团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知名企业和周边地区人事局建立了近百家东华大学就业实践基地,许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学校每年组织“名企名校招聘会”、“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等大型招聘会,以及上百场专场招聘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宝洁、华为、杜邦、花旗软件、台积电、英业达、联想、上海汽车集团、振华港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海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东亚银行等纷纷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并借助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树立东华大学毕业生品牌形象。   几年来,我校毕业生社会需求态势良好,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的形势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去向已全面覆盖纺织服装、信息技术、工业制造、金融保险、商业贸易、社会服务、教育文化等各大行业,就业地区流向以上海市为主体,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毕业生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知名校友
程正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物理学会JOHN H. DILLON奖章、北美热分析学METTLER-TOLEDO奖等多项奖励。现为美国阿克伦大学冠名讲席教授和高分子科学系主任、《Polymer》杂志北美资深主编、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家。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华中工学院工作,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周翔: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前身)染化系。先后任中国纺织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纺织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俞建勇: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责任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梅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纺织工程科技专家。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毛学荣: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院院士,苏格兰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得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硕士学位。 周立功:毕业于东华大学自动化及计算机系,高级工程师,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单片机学会理事。1994年11月创办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同时兼任首席系统设计师、软件架构师。 朱晓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中国纺织大学电气自动化学士和工业管理硕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及兼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管理学会会员。 何吉欢: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应用力学学科研究员,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荣获首届“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 李新贵:东华大学材料85届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东华大学纤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 周永元: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副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副校长和校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纺织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上海服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邱冠雄:196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曾任天津纺织工学院院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 丁晓东,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博士,教授。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攻读于中国纺织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并获硕士学位。曾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产学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市实验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电路设计竞赛上海组委会副主任等职。 徐佩莉: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77年1月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化纤自动化及自动装置专业。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陈克强:东华大学纺化79届研究生毕业,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 孙瑞哲:1985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83-84] 浦解明:东华大学管理97届研究生毕业,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85] 江建明:东华大学化纤88届研究生毕业,上海建桥学院院长。[85] 徐卫林:1997年5月在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纺织材料专家,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领军人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86] 周英芬: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毕业,上海建桥学院副院长。[87] 陈廷: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88] 唐漾:毕业于东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工业电子学会“基于数据的控制与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委员。[89] 程隆棣:毕业于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863项目评审行业专家评委,国家奖励办成果评审专家,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棉纺织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90] 沈致和: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供热通风专业。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成员、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暖通空调学委会副主任、安徽省节能专家库成员。[91] 李咏梅: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系主任。[92] 周胜:2001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专业。现任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校长,教授,东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93] 李晓峰: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湖南文理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湖南省纺织工程学会科技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编委、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94] 熊杰:1999年3月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博士生毕业。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95] 薛元: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机械专业。现任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6] 顾书英: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97] 陶肖明:1982年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为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纺织技术讲座教授、系主任。[98] 曲丽君:毕业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岛市“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术带头人、山东省纺织工程泰山学者团队。[99] 黄惠芬:1992年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学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00] 范金土:1985年获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学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系教授、博导、副主任,国际纺织学会荣誉院士。[101] 乔光华: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华大学。2002年起在墨尔本大学任教,2009年起任主管科研的助理院长,2006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主要从事高分子聚合、高分子构型控制、高分子膜、功能高分子以及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应用。[102] 孙刚:1978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82年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自1995年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系教授、东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从2000年至今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美国卫生署、美国国防部、加拿大科学基金会等部门项目评委,香港政府、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海外评委。
核心竞争力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正式成员,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已发展成为工、理、管、经、文、艺等十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并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2016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东华大学跻身世界500强,名列中国高校34位(上海第6位)。
学风情况
相对其他院校,学风较好
宿舍环境
东华大学的宿舍是4人一间,松江校区24小时供应热水,晚上会熄灯,但是不断电,有空调,可以接入10M的光纤宽带,浴室是一个一个分隔的小浴室,只有淋浴。延安西路校区晚上11点后停止供应热水,并且断电,浴室是通间,其他和松江是一样的。
食堂情况
一食堂   刀削烩面   以前很少光顾学校的清真窗口,因为每次到了饭点那边就会挤着很多人。我是个怕麻烦的人,所以本科两年都没去吃过那里的东西。还是读研了之后,比较有空了吧,有一次在慧慧的带领下吃了一碗传说中的刀削烩面,果然名不虚传啊~   面是现削的,汤料有番茄牛肉汤的味道,里面还有青菜、白菜、番茄、牛肉、青椒,最近还加了黑木耳。汤里包含了牛肉的鲜、番茄的酸甜味儿,还有一点辣味的刺激,尤其是在阴冷的冬天,吃上一碗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刀削烩面,别提有多爽了,这年头花4块钱能爽到的事情不多啊!记得当时我吃了之后立刻就觉得生活真幸福啊~   PS 最好是现削现做的,要不放久了不但温度降低,鲜味降低,最主要的是面会泡烂,变得不那么有嚼劲。   大盘鸡拌面   菠菜干丝   凉菜窗口的一道菜。它的味道很清淡,菠菜攒了水之后和豆干丝凉拌,放了些盐,或许还有香油。制作过程应该不复杂,配料也很简单,但是味道确实很好,菠菜一点也不涩口,反而很鲜,不油不腻。   PS 有的时候盐会放过了,会比较咸,这就看食客的rp和造化了。   鱼香茄子   第二个卖菜的窗口。   同样这也是尝别人菜的时候发现的美食。滚油把茄子彻底烫熟了,很入味,茄子有一种软糯的口感,蒜泥和肉末的调味使得茄子有了荤菜的味道。就是油多了一点,但是就是因为多油,热的时候才会特别美味,而且茄子油光光的,看着也特别有食欲。   PS 鱼香茄子一定要吃刚出锅的,一旦变冷了之后就会变得很腻很难吃。   二食堂   一楼:   罗宋汤应该都知道,他们把汤熬得很稠,味道就很浓郁,再浇到面里,和面汤中和一下,就浓淡适宜了。汤酸味适中,有一点甜,牛肉也有挺多,切成丁状,煮得挺烂了。而且面一般都是现做的,所以保证了食用时的温度。很适合天冷的时候吃。   意大利小饼干   第一眼就被它可爱的外表吸引了,直径5厘米左右的小圆曲奇,中间有个凹陷,有点像红血球的形状,表面光滑,诱人的奶油色。中间的凹陷处填着紫红色的果酱。圆筒包装,看着就想吃,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就把它买了下来,虽然有一点小贵,但是回去吃了一块就觉得物超所值啊!   饼干虽然不脆但是很酥软,感觉里面还有一定的水分(不是回潮,就是一种软曲奇的感觉,但是比软曲奇要硬一点)。有些酥饼会有油的味道,但是这种饼干一点都没有,闻到的都是奶油和果酱的香味,不会太甜,味道也很好。
国家重点实验室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书馆介绍
东华大学校本部图书馆馆舍面积为9266平方米,其中阅览室面积为2250平方米,馆内设有五层大型书库与九只不同类型的阅览室,阅览室座位有738席,全馆采用全开架服务形式,建立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设有公共查询终端,使图书馆的书目查询以及书刊管理全部实行计算机化。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图书馆还建立了电子检索室和多媒体阅览室,实现了光盘检索系统升级,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使本馆的光盘检索系统进入重点高校的先进行列。
高校间联合培养情况
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院校的“联合培养倡议书”中说,开展跨校、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有统计、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标准,为高校毕业生和大数据企业搭建人才桥梁;通过学位培养、科研人员培养和应用人才培训,多领域联合培养数据科学家。
学生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春秋两季分别开展“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系列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就业”的校园环境。平时,以“周周讲”的形式每周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校编制生动实用的《职业发展教育手册》和《就业指导手册》,制作了11种就业指导彩页供学生取阅,在就业服务周的公共咨询活动中大规模发放。
社团建设
东华大学现共有146个社团,其中松江校区109个,延安路校区37个。涵盖人文艺术类、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和公益实践类四个大类。
院校简介
  • 创建年份: 1951
  • 办公性质: 公办
  • 所属地区: 上海
  • 院校地址: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
  • 隶属于: 教育部
  • 办学层次: 本科
  • 院校类型:
  • 博士点: 11
  • 硕士点: 56
  • 招生电话: 021-62379160